华东师范大学德育室主任 施修华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一个热点。近几个月来,我们对十年来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对当代大学生价值的评价
诚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存在着矛盾乃至冲突,存在着某些价值坐标倾斜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统统归结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把该群体的价值观念放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中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冲突本身也正是价值澄清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暂时“阵痛”,它孕育着一种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的诞生。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进取的。
如同指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一样,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也是完全必要的。这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建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大学生对人生价值存在着较大误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智能型的自我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知识、水平、智能等功能性素质,忽视或否认人格、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有的大学生认为张华救老农不值得就是这种自我价值观的反映。我们认为,自我价值理应包括一个人的功能性素质和个人需要的性质和层次。这个性质和层次,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格和品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的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感受到精神的充实和人生的意义,有的却可能挑三拣四,朝秦暮楚,空有才学。同样是一个残疾的人,有的悲观失望,消极无为,而有的却能正视现实,战胜困难,奋发作为。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巨大差距,原因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而在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品德的自我需要的性质和层次的高低。所以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要努力培养自己才学智能,更要加强自己人格的锻炼和道德品质的修养。
2、实用功利型的人生价值观。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一切以有用或功利标准,表现为一部大学生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逐功利而忽视贡献。在大学生中曾流传着:“学不在深,及格则行;分不在高,作弊则灵”。在对待奉献这个问题,其着眼点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一种自觉的、无私的奉献。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的极端表现,就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主张“钱是社会的奖章”,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当然,这种极端的拜金主义现象在大学生中并不普遍,但毕竟还是反映了一部人的思想,而且产生的思想危害也是很严重的。
3、自私自利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当代有些大学生个人本位倾向确已比较严重。他们错误的把自我理解为自私,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这是误解,因为自我价值是自我需要或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需要构成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里,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可以和社会的需要与社会利益的满足有机统一起来的。所以,满足自我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就一定要导致利己主义是错误的。
尤其是自我需要不全表现为消费和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不仅只有索取和享受,它更重要的表现在劳动创造,为社会尽责尽力,做出贡献。所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未必导致利己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利己主义是相对立的。因此,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要有正确的认识,把自我价值等同自私自利,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同个人主义是一种误解。
4、享乐快乐型的生活价值观。表现为过分看重人生的物质享受和感性的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价值极大的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有的学生把大学看作是捞取“铁饭碗”的手段,于是将大量时间花在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受,甚至不惜损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5、悲观厌世型的社会价值观。悲观主义近年来在少数学生中有所表现。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从不满现实,发展到悲观厌世。这些人对社会的态度可归纳下列三方面表现,一是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前途,表示出忧虑,乃至悲观,丧失信心;二是对社会的不满,导致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表示厌倦;三是表现出一种反社会的情绪,总是抱着怀疑否定的眼光看待现实,处处抱怨和指责。很显然,这种社会价值观是错误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进取性。
6、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在改革的大潮中,人们的道德信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同一个的评价缺乏一致认同,于是产生了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上海某大学所作关于社会伦理问题的调查中的一些题目的答案反映了这个问题。如:现在什么是“是”,什么是“错”,已经很难讲清了。对此表示“赞同”和“有点赞同”的占38.2%,“反对”和“有点反对”的36.5%,前者超过了后者。对于大学生考试作弊这一明显违纪、违反道德的现象,认为“未尝不可的”,竟占2l%,表示“自己不能干,对别人表示宽容的”更占45%,由此可见一斑。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和教育
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剖析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和教育,德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以下“五个要”。
1、要承认价值观变化的历史合理性。
十年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在历史转折时期大学生价值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是否给予肯定的评价,我们都要承认,这种变化是历史逻辑发展的结果,不要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的消极面惊慌失措,也不要把这些消极面完全咎于大学生或大学城。否则对正确引导大学生重建精神家园是极为不利的。总之,要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来认识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变化发展,理解重建价值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现状与理想的差距。
在教育落后的中国,大学生所承受的期望尤为高,大学生被视为社会的栋梁。正是这种较高的期望值,产生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社会重视之,严格要求,精心培育,大学生自己也深感任重;另一方面,由于高期望产生了对大学生的失望。所以要注意到,现实的大学生与理想的大学生的距离始终客观存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评价,如果偏执于大学生“就该怎样”的思想模式,恐怕是难以走出悲观的情绪,理想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行动的目标,应该是激励我们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动力。应该看到,中国的一代青年大学生是希望很大的一代,也是需要我们精心培育的一代。
3、要确立衡量价值观的正确标准。
我们认为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应以其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是否能有效地引导整个社会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是否能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判别的根据。如果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能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和献身精神,那么这种价值观就是积极、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相反,如果把大学生引向自私自利,把民族引向一盘散沙,甚至是引向资本主义,那么这种价值观就是消极、颓废、不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中,特别是在“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如果我们不从积极的方向去进行引导,那么大学生就会接受错误的价值观念,就有可能向消极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衡量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标准,应立足于社会责任感出发研究价值观理论,防止和反对那种为迎合世俗而立论,为产生轰动效应而立异的不负责的做法。
4、要认真考虑价值观教育的着眼点。
这里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价值观教育的立足点,应建立在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客观分析基础之上,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二是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应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教育大学生将自我和社会融为一体。树立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把向社会奉献作为自己价值行为的取向。三是价值观念继承与更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有这样的勇气,即以我们固有的观念来评价价值的变化,不一定是客观的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发展的;同时,历史总是继承的。在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同时,并非所有对过去的否定都是合理的,这也并不是所有“新”的都是合理。我们要把握住评价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归根到底,是要看是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5、要重视价值导向的作用。
价值观不仅是理论要研究的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它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观念的影响,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在各种价值观冲突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方向。
|